细说开漳圣王与丙洲岛的渊源
“六月半”是福建厦门同安丙洲村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。在这一天,全村几间大庙宇供奉的神明都会被请上神轿,由村里的男性抬着,巡安绕境全村。 六月半是丙洲孩子们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之一,孩子们通常都会穿新衣,女孩子还会特地去美发店把头发编得美美的,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。六月半也是全村男女老少齐聚一堂的日子。人们信奉每尊神明一生的丰功伟绩,百年来一直祭拜他们,以此表达内心的虔诚,寄托美好的心愿。六月半蕴涵着浓厚的丙洲民俗文化,承载着世代丙洲陈姓的血脉文明。 丙洲开漳圣王纪念日 历史简介 今年六月半是丙洲人民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1363周年的重要节日。陈元光(657-711年),光州固始人,生于显庆二年(657年)二月十六日。唐朝唐高宗年间,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,当年陈元光年二十岁的青年,文韬武略带兵苦战九年平息战乱。 为开发闽南这片沃土,奏请朝廷设立漳洲郡,选贤任能、设置学堂、开垦荒地、兴修水利,至此闽南百姓安居乐业。陈元光死后,历朝历代感念其开漳之功,相继对其进行褒封。自唐以来,历代朝廷对陈元光的追封计达22次,仅两宋就有15次之多。清乾隆年间,陈元光被追封为“开漳圣王”。至此,一代功臣,登上了神坛,受后人朝拜。 据史书记载,唐代陈元光将军奏置漳州后,曾多次亲临同安视察海防事宜,在龙窟建造营房,派兵驻守。后人为纪念陈元光对同安防御的贡献,经州府批准,特许将龙窟军营改建成忠毅堂,内奉陈圣候的金身,以供这里的军民瞻仰和祭拜。南宋乾道二年(1166年)朝廷又赐《昭应庙》匾额一块,至今还延用此名。
丙洲在明朝时,属泉州府同安县从顺里下三都,清代时为泉州府同安县民安里十一都。因地处县城丙方,是县城的出海口,故得名丙洲。明朝有七星坠海之说,俗名即称“七星屿”。有东西两条溪环绕,称东西溪,即东溪龙江河,西溪是浔江河,本岛是同安县城溪的俊尾,也叫溪尽尾。岛上住着谢、李、陈、刘、郑、洪、白等姓氏居民,合群合力建立了宫口庙,就是现在的保生大帝庙。 一年一度的丙洲六月半民俗活动,盛况一年办得比一年好,上乡昭应庙,下乡昭穆庙,每年各家庙宇选出八位村民来轮值处理每年的活动盛事,丙洲的开漳圣王神像金身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,由于历史原因被毁。改革开放后,村民重新塑造金身供奉,圣祖的精神文化一直带动着丙洲人的凝聚力,形成了丙洲陈姓家族的气概和义薄云天的风格。 昭应庙开漳圣王护佑着岛上村民安康乐业,人丁兴旺。因此,昭应庙世世代代香火盛旺。丙洲陈姓后裔凡迁出外地居住的,都会带着陈府圣侯的神位安居立业。据考证,从丙洲开漳圣王庙分炉出去的有:马来西亚姓陈桥昭应殿、台北社子开漳圣王、厦门洪本部昭惠宫、下乡昭惠庙、田洋和安宫、洞头列岛多座开漳圣王陈府庙、陈元光纪念馆等。 历史传说清朝顺治年间,丙洲岛民基本剩下丙洲陈氏族人。岛上只能种一点地瓜和黄豆,还要靠天吃饭,故岛上只是住着老弱幼孩,男子满十八岁就要上“大北船”讨生活。 明朝末年,沿海海寇、海盗猖狂作乱,民不聊生,苦不堪言。岛上有两渔民为了生活,趁着月黑风高,开船上了昭应庙,把圣王的金身背上了小船,当行驶至海中央,两人就动手准备挖出金身眼睛。陈元光圣王显灵,瞬间天摇地动,骤雨狂风。两贼人赶紧下跪,哀求圣祖原谅,并保证以后再不敢干偷窃之事,接着马上把圣王金身带回丙洲岛,并提示每年的六月半会给龙窟昭应庙,酬演三天的戏。丙洲岛上的昭应庙就是现在宫口的保生大帝庙,丙洲百姓择定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纪念日。其实就是龙窑昭应庙庆安之日,如今海峡两岸侍奉开漳圣王的庙宇有许许多多,但定于农历六月十五祭拜的仅此这两家。 开漳圣侯陈元光的信仰文化延续传承,凝聚着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力量承载,同样也护佑着丙洲一方水土,抚境安民。 |